一名优秀的科学工作者应该具备哪些品质?
严谨、勤劳、谦逊……
人们首先会想到这些词语。这些品质,成都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的全职外籍专家Abomohra(马文标)皆所具备。
他以成都大学为第一单位,在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篇,总影响因子达73.826。其中,以第一作者在中科院SCI 1区期刊《Progress in Energy and Combustion Science》《Bioresource Technology》上发表论文4篇,3区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ergy Research》发表论文1篇;以通讯作者在中科院SCI 1区期刊《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发表论文2篇,3区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发表论文1篇。
在深圳和江苏居住过,来到成都仅一年、入职成大也仅一年的他,已把成都当作自己今后的家。他告诉记者:“在成都和成大,实现了我的梦想。”
初次见面,马文标教授给人的印象和蔼可亲。他礼貌地微笑着,专注地望着对面说话的人,等我或翻译老师说完话,他再耐心的开口,回答我们的问题。侃侃而谈,条理清晰。他的亲和让我很快放松下来。这位环境科学领域的大牛,着力于生物柴油、生物原油、沼气等生物燃料的产生及应用的研究,到成大仅一年,马文标就在环境生物技术领域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他由衷地感慨,是成大给他创造了这样高效高质量的机会和条件。
马文标对中国文化了解颇多,很早就听说过成都这座城市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他知道熊猫和火锅是成都的标志,因此对成都这座城市有着天然的好感。
在江苏大学聘期结束后,马文标想到成都的一所大学工作。一位朋友为他引荐了成都大学校长王清远。在沟通中,马文标提到,自己一直期望拥有一间自己的实验室和优秀的学生团队,校长当即表示:“我们学校有这个条件,一定不会让你失望。”
2019年12月,马文标正式入职成大,成为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环境工程专业的全职高端外专。
马文标在实验室指导学生
从无到有
“记录下这个装置目前的数据,和上次的数据做比较,能得出什么结论?”五教302新能源与环境实验室(NEEL)里,马文标忙不迭地走来走去,不时看看这个学生的数据,再指导那个学生的实验操作。60平米的实验室设备齐全,两台昂贵的离心机正在运转,这里是马文标的“梦幻王国”。
“梦幻王国”日臻完善,虽然投入使用的时间并不长。因着疫情的缘故,2020年9月新学期开始,马文标的实验室建设工作才摆上日程。学校全力支持,学院在自身空间紧张的情况下,将位于5号教学楼302的普通教室进行升级改造。两个多月时间紧锣密鼓的施工,由学院领导牵头,马文标负责,学院还特地安排了一名老师配合建设实验室,与国资处、实设处等职能部门进行对接,从装修、挂网招标到采购及安装设备,全程参与,指导师生了解学校关于实验室的相关要求,规范药品存放和危化品标识,新能源与环境实验室(NEEL)终于建成并投入使用。
借着新实验室建设的契机,建工学院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科研实验室管理体系。学院全力支持马文标的科研工作,与科技处等部门联动,帮助他申请项目、申报基金。环境工程系成立专门教师团队,并安排了两位优秀的大三学生与马文标一道进行工作。有了专心做科研的便利条件,马文标的研究热情高涨。他以《利用微藻类结合人工湿地的创新型复合系统进行污水处理和生物燃料制备研究》申报了成都市2020年引智项目的资助,并获得该项目的首批资助资格。
随后,2020年10月,马文标关于《Basic research studies on biofuel production from microalgae harvested by innovative technique of floating bio-mat formation》(中文名:《创新漂浮生物垫形成技术收获微藻生产生物燃料的基础研究》)的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中国际青年科学家研究金的资助。在学校的积极努力下,马文标拟从成都大学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引进博士后,与四川大学联合培养,打造高水平研究团队。
春日的午后,暖暖的阳光洒进实验室。马文标带着学生把实验室打扫得一尘不染。窗外生机勃勃的绿树枝头,嫩绿的新芽冒出头来,伸展着,生长着,陪伴着师生们专心致志地做实验。
成绩斐然
环境科学是一门具有公益性质的学科,在全球环境污染加重、燃料能源逐渐紧缺的背景下,处理污染物与开发新型能源技术迫在眉睫。马文标最初投身环境科学,正是出于想要造福人类的社会责任感。
目前,由于化石燃料对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的巨大影响,化石燃料被广泛记录为不可持续的能源。微藻生物量被许多研究者认为是生产清洁生物燃料的一种有前途的原料。但由于生产成本高,从微藻生物量生产商业生物燃料在经济上还不可行。马文标所做的创新性的基础研究,就是着力于研究不同类型的空泡生物膜形成菌对经济高效、生态友好的微藻收获效率。
突如其来的疫情,波及到了所有人,但马文标并没有因此停下前进的脚步。2020年7月2日,他以第一作者、成都大学为第一单位和通讯单位,在能源和燃烧领域国际顶级综述类期刊《Progress in Energy and Combustion Science》(SCI一区收录,影响因子26.467)上发表了题为“Potential of fat, oil and grease (FOG) for biodiesel production: A critical review on the recent progres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中文名:脂肪、油和油脂生产生物柴油的潜力:近期进展和未来展望)”的论文。《Progress in Energy and Combustion Science》( 《能源与燃烧科学进展》 )期刊创刊于1974年,是能源与燃烧领域的国际顶级期刊。自创刊至今的近50年,以中国科研机构为通讯(或第一)作者单位在该刊物上发表论文的总数不足60篇,川内高校此前仅有1篇,这是成都大学首次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该期刊上发表论文。
值得一提的是,马文标在2020年取得的学术成就,也获得了国际学术团体的认同和肯定。在2020年第二届国际学术和研究卓越奖会议上(International Academic and Research Excellence Awards-IARE),马文标获得最佳高级科学家奖(男性,海外)。 2020年8月,印度学者学术与科学学会(SAS Society)授予马文标2020年度最佳出版物奖(Best Publication Award)。
学高为师
马文标表示,除了学术问题的探索,他还非常享受教学的乐趣。今年,他指导了7名学生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项目《创新漂浮生物垫形成技术收获微藻生产生物燃料的基础研究》,并邀请了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参加小型学术交流会。
最初挑选学生团队时,报名者济济一堂,他的要求反而简单:要能跟上我的工作节奏,尤其要坚持,不能项目做到一半就退出,半途而废。环境工程系7名大二学生经过层层筛选,最终脱颖而出,进入了马文标的工作团队。他把学生们分成三个小组,前期每组负责不同的实验部分,后期大家都熟悉上手后再聚到一起做实验。
大二的孩子初出茅庐,科研能力尚有欠缺,马文标就“手把手”地带着他们从最基础的实验步骤做起。同学们以极高的热情配合老师的研究工作。每每教授通知做实验的时间后,大家总是提前达到实验室。“我们在校内的嘤鸣湖湖水、植物上收取一些藻类样本,把不同的样本接种到固体培养基,观察其生长情况,再接入对应的液体培养基......经过一系列实验操作,最后可以得到少量而宝贵的生物油”。学生组长李丽为我介绍道,目前,项目已接近尾声。
身正为范
马文标的成绩斐然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在科学研究上,他是极为审慎的严师。每天早早到校开始一天的工作,晚上九点十点才离开实验室或办公室,披星戴月。他总是把每项任务分列成计划,有条不紊地推进。每个具体计划实施时都专心致志,不做“无用功”。马文标的言传身教,深深影响着团队里的学生们。
“这是我第一次带低年级的学生,对我来说着实是个挑战。但令我惊讶的是,大家的表现都超出我的预料。前期他们或许还有些拘谨,但经过一个多月的相处和实践,他们现在都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创意。有时我刻意把一个问题说错,大家也能立刻发现并指出问题所在。”马文标提起自己的学生,满脸都是笑意。
“在马文标教授的门下,真的能学到很多,不仅是开阔的眼界,还有做事的方法。教授在生活中也对我们很好,在5302(NEEL)做实验并不严肃枯燥,有时天气冷,他会请大家喝奶茶。在长达两个小时的等待HTL热解时间里,他会主动和大家聊天,让大家在放松中进行科学研究。”学生付楠洁说道。
“更难能可贵的是,马文标教授不因为我们年轻而慢待我们,而是真心实意地想把我们带入科学这条路。”李丽补充道。在科学研究之外,马文标充溢着人文趣味。一个个小培养皿中,写着淡绿色的汉字:“新年快乐”“马到成功”。这是教授建议她们用微藻写的,“马到成功”是学生想出来的,四个字中不仅有马文标的中文姓,也蕴含着对实验项目进展顺利的美好祝愿。
梦幻王国里,科学是唯一的王冠,教授与学生都是它的臣民。
马文标格外喜欢成大的风景,难得的休息时间里,他总会在校园里慢悠悠的散步。秀丽的红墙绿树,碧波荡漾的嘤鸣湖,朝气蓬勃的学子……这一切都让他感到“relax”。
马文标描述他在成大的工作和在成都的生活时,反复提到了“relax”这个词。科学工作者的工作氛围当严肃持重,但科学的最终目的与意义是为人类、为地球谋得更好的发展。放松下来,多关切身边的人事景物,能时刻提醒科学工作者谨记自己的使命,也或许能在科研上有不一样的启发。
成都以开放、包容闻名遐迩,独特深厚的文化底蕴也颇让马文标着迷。“我和我的家人都很喜爱在成都的生活,来到成大,是我的幸运。”1月13日,马文标制作了一个关于学校人才引进的项目报告PPT,在密密麻麻的列举科研成果的英文字母中间,某一页右下角的汉字“在成都,实现我的梦想”格外醒目。
马文标制作的PPT
记者手记:与马文标的采访进行了两次,两次马文标皆对记者报以热诚的配合与真诚谢意。谈及成大与建工学院,他也反复表达感恩的心情。作为他所在学科领域的佼佼者,我想,他能取得如此的成功,与他发自内心的谦和是分不开的。做科学,做人,做事,都需对世界保持一颗赤诚的感恩之心。